2025年10月28日,河北工业大学附属红桥中学品牌系列活动“仁和大讲堂”第五十六期在校园内隆重举行。本期讲座特邀河北工业大学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王美艳副教授莅临主讲,为我校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蔚蓝之梦,大气之歌:守护呼吸的科学解码》的精彩专题讲座。我校党委书记孙鸿毅同志、副校长柳燕同志携相关中层干部及教师,与高一年级全体同学一同参加了本次活动。活动由高一年级主任万凯主持。

【专家介绍】

王美艳,河北工业大学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工学博士 河北工业大学元光青年教学名师;环境工程系教师党支部书记(全国高校双带头人“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河北省“双带头人”工作室、河北省样板支部);国家一流课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主讲人;河北省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及课程思政课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负责人;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河北工业大学污染控制与环境健康研究所副所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大气污染控制及资源化技术。
【精彩回顾】

空气中的污染物看似无形,却如影随形,深刻影响着我们的健康与环境。本讲座将带你追踪大气中的“隐形对手”——PM2.5、硫氧化物、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等,揭示它们从何而来、危害何在;我们也将一同解锁治理工业烟气、机动车尾气和室内空气的科技“武器”:从工业烟气的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到汽车尾气的绿色催化转化,再到室内环境的智能净化系统……我国是如何一步步实现科学治霾、守护蓝天的?科技又怎样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为每一次呼吸筑起坚固防线?让我们共同走进环境工程的世界,感受科技赋予蔚蓝天空的再生力量!
【学生体会】

今天的仁和大讲堂讲座让我深有感受。王美艳教授讲了英国伦敦和美国洛杉矶的空气污染事件,让我直呼“震撼”!原来历史上真的有“呼吸都有危险”的时刻——伦敦 1952 年烟雾事件,因为工厂燃煤排放的粉尘、二氧化硫和浓雾叠加,整座城被黑霾笼罩,短短几天就有几千人病逝,连交通都因为能见度太低瘫痪,这和地理课学的“逆温层阻碍污染物扩散”完美对应。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更颠覆认知,汽车尾气里的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在阳光照射下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刺激性强的光化学烟雾,让很多人眼睛红肿、呼吸困难。这让我瞬间联想到了化学课上的“光化学反应”,而生物课所讲的脆弱呼吸道黏膜,在这种污染面前是何等不堪一击。对比历史上的重大公害事件,王教授的讲解让我意识到,污染并非远在天边。我们教室在通风不畅时积聚的浑浊空气,其实就是一种“微缩”的污染隐患。这让我深刻明白,守护蔚蓝之梦,不仅需要宏大的科学探索,更需要从身边最微小的行动做起:自觉保持室内通风、选择绿色出行方式……唯有如此,历史的悲剧才不会重演。
——高一4班 廖秋雨
本次“仁和大讲堂”,如同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理解大气污染与防治的科学之门。王教授的讲解,让我深刻认识到,我们每一次呼吸的背后,都牵动着环境的安危。
回顾工业革命以来的历程,人类曾一度沉醉于征服自然的雄心。然而,工业废气、汽车尾气、以及化石燃料的过度燃烧,在推动文明车轮的同时,也为我们赖以生存的大气留下了难以抚平的伤痕。而今,自然正以它独有的方式回应着我们:全球变暖、极端天气、酸雨与雾霾——这些不再只是遥远的词汇,而是切身的警示。它让我们彻底明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人类与自然共生共存的唯一路径。
更让我受益匪浅的是,这次讲座让课本知识“活”了起来。化学课上那句“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化身为净化空气的“微观卫士”;生物书中关于PM2.5危害的描述,成为守护健康的现实警钟;而地理教材里对京津冀雾霾成因的分析——太行与燕山对冷空气的阻隔,正是污染物堆积的自然推手——这一切,都从平面的知识,立体为身边可触可感的现实。
当知识走出课本,融入生活,学习的意义也随之豁然开朗:我们埋首书海,不仅为分数,更是为理解这个世界,并用所学的智慧去守护她。唯有这样,方能在未来,用科学的力量增加人类福祉,让这颗蓝色星球焕发更长久的生机与美丽。
——高一4班 高欣怡
【颁发聘书】

校党委书记孙鸿毅同志对王教授的精彩讲座表示衷心感谢,并代表学校向其颁发聘书,正式聘请王教授担任我校学科特约专家。
通过此次活动,我校实现了显著的育人成效:
· 拓宽学生视野: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到前沿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成果。
· 激发科学兴趣:高水平的讲座有效点燃了学生对科学探索的热情。
· 注入精神养分:为学生的全面成长和生涯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精神滋养与方向指引。
此次活动的成功举办,标志着我校在合作办学、深化校际合作、推动内涵发展方面迈出了坚实一步。学校将持续推进与高水平大学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引入优质教育资源,助力学校高质量发展。
编辑信息
供稿人/杨洁
排版制作/陈洁
核稿人/柳燕 李啸玄 杨颖
领导审核/孙鸿毅 姜海涛